【聚焦“三特”】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构建强粘性科研育人共同体

发布者:阮勤超发布时间:2023-11-14浏览次数:29

发挥“芳纶和碳纤维改性关键技术”的特点,构建基于地域优势的强粘性研究共同体;围绕“高能束制造”的特长,实现从“制造”向“智造”的转变;挖掘“电子封装材料与技术”的特色,形成产教融合的育人机制。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结合社会需求和行业导向,全面梳理学院“三特”工作,发挥科研优势,赋能学院高质量发展。

在特点方面,学院围绕“芳纶和碳纤维改性关键技术”,组建了“纤维改性关键技术”研究团队,构建了强粘性互补和各有所长的联合研究共同体。近三年,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后续,学院将继续围绕“纤维材料改性关键技术”,通过引培并举,不断强化团队建设,力争在顶级论文、人才计划项目、国家级重大项目、国家级科学技术奖及重大横向项目等方面取得突破。


在特长方面,学院围绕“高能束连接”研究方向,从“基础研究”逐步过渡到“应用研究”,从一个“点”延伸为一条“链”,形成研究“特长”。尤其在“异质材料高能束连接界面调控新机制”这个领域的基础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近二年获得省部级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机械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该方向依托1个“Ⅲ”类高峰学科、2个省部级科研平台、1个双认证实验室,在高能束连接领域的研究影响力不断扩大。后续将“特长”链条进一步延长到“高能束表面改性”。在“高能束表面改性”领域,我校研究早、基础牢、特色明、成果多,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和较强的竞争力;在目前偏重学术和技术研究的基础上,将向多维方向扩展,将“学术+技术+装备”融合在一起,实现高能束“制造”向高能束“智造”的转变。

在特色方面,为响应国家和上海市重点布局集成电路产业链的号召,学院随产而动,前瞻性开设了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微电子封装)本科专业,成为国内最早招生的院校之一,在电子封装技术专业设置上形成特点。在专业设置基础上,不断“随产而动”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逐步形成集成电路产业高等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在特点的基础上形成特长。

围绕人才培养这条主线,衍生出“电子封装材料与技术”研究方向,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在特长基础上形成特色。2007年至今,学院共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9项,其中“电子封装材料与技术”方向获批13项,占比27%。近四年,在上述领域承担经费超过100万的横向科研项目7余项,经费近2000万元。后续将继续围绕“电子封装材料与技术”领域,勇担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使命,把学院发展深度“融进”国家集成电路行业战略布局;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建设该专业,让专业建设紧密“跟上”集成电路行业的发展趋势;构建专业全链条人才培养模式,使人才培养完全“植入”国家集成电路行业全过程。


下一步,学院要把握好“三特”建设为学院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紧紧围绕“芳纶和碳纤维改性关键技术”“高能束连接(材料连接界面调控机制)”“电子封装材料与技术”三个方面进行重点建设,为打造学科有特色、科研有专长、服务有能力、成果有高度的建设目标而努力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