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8日至19日,集成电路封装及先进制造研究生学术创新论坛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松江校区隆重召开。本次论坛由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承办,瑞得耀(上海)传感器有限公司协办,汇聚了来自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等高校及企业的专家学者,围绕集成电路封装与先进制造领域的前沿问题展开深入研讨。本次论坛为研究生提供了分享研究成果的平台,通过学术报告和学术展板的形式呈现,为各位研究生打造了一个思想交流、大胆激发创新火花的成长舞台。

论坛伊始,由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李军教授为论坛致开幕辞。李院长强调集成电路封装及先进制造领域是国家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在该领域要牢牢掌握自主创新主动权、支撑现代化建设等,力争推动建立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双轮驱动,聚焦重点学科和产业的全要素对接融合,努力探索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的新路。他寄语在场的同学,在论坛上尽情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大胆交流,激发创新思维,在学科交叉的大趋势下彰显自己的能力,努力成为材料领域的中坚力量。论坛开幕式由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张艳教授主持。

论坛特邀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刘凯、张智淳作大会报告。刘凯同学的研究方向是石墨烯的量子物态。他的科研履历硕果累累,不仅以第一作者在《Science》等国际顶尖期刊上发表文章,还独立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项目的资助,并入选了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他以“菱方四层石墨烯中的新奇量子物态”为题,系统阐述了低维材料量子调控领域的突破性进展。


张智淳同学长期深耕于低维碳材料领域,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他的代表性工作,是在世界范围内首次获得了单一手性密排的碳纳米管阵列,解决了该领域的一大关键难题,相关成果以第一作者发表在了《Science》期刊上。此外,他还曾荣获国家奖学金,并受邀在中国材料大会上做“特邀青年人才学术报告则聚焦”。他则聚焦于“单一手性碳纳米管范德华晶体”,分享了在纳米材料制备与性能调控方面的创新思路。两位学者的报告展现了青年科研人员在基础研究领域的探索深度,引发与会者广泛讨论。






随后的学术报告分成两个分报告厅同时进行,本院多学科研究生全景式呈现了各自研究方向的前沿突破。报告矩阵覆盖了先进制造、新材料、能源技术、电子器件等前沿工科领域,且多体现“跨学科融合”特征。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是长期攻关的智慧凝练,更是经历多重实验验证与理论迭代的学术结晶。会场中涌现跨学科观点交锋,学者们通过多层次质询与思辨式探讨,生动实践了李院长倡导的多学科认知融合理念。在场的各位专家评审也给予每位研究生准确且详细评价,通过提问的方式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和跨领域思想碰撞。






报告厅外展板学术展区的自由探讨氛围愈发浓烈。研究生们立于精心设计的学术展板前,主动阐释核心发现,与跨领域师生展开零壁垒对话。聚焦模型效度验证、数据隐含的物理图景、研究路径的谱系拓展,皆化作思维交锋的炽热焦点。专家的评审,以大师视野点燃创新思维,让每一位展板设计者受益颇深。展板学术区汇聚跨界碰撞、薪火相传的巅峰对话使整个论坛的学术氛围再上一个台阶。
最后是备受瞩目的颁奖环节,经过多位邀请专家的评审。本次论坛共有30名同学的报告被评为最佳口头报告,有29名学生的入选了展板优秀奖等荣誉。由校外专家和材料学院各系室负责人为他们颁奖。




本次研究生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是对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科研实力与精神风采的集中检阅,更为青年学者搭建了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有效激发了科研热情与创新思维,为材料学院的科研能力建设和学术长远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新动能。

